黔东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育着丰富的物种,是我国国内植物生物多样丰富的地区之一,药用植物物种资源3000余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6.98%,占全省药用植物物种的41%,药用植物资源名列全省之冠,丰富的植物物种为利用植物治疗各种疾病奠定了药物来源基础。近年来,黔东南州结合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动苗医药产业发展。一是苗族药基础数据和理论研究不断夯实。黔东南州建有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馆藏苗药侗药标本2000余种12000余份,4949号民族药腊叶标本全部完成信息数字化,在标本馆基础上建立了苗族侗族药用植物凭证标本室。另外建立了主要提供苗族药用物种基本信息、分类系统研究信息、药物图像信息和医疗功用信息的“苗族侗族药用物种信息数据库”。全州先后编著出版发行了《苗族医学》《苗药方剂学》《苗族药物集》《苗医病方集》等一批民族医药理论专著。二是苗药产业发展逐步壮大。目前全州生产苗药主要企业有16家,最具代表性的为贵州飞云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12日,是一家集药品生产、研发、销售、批发于一体的综合大型医药企业。2021年其苗药“隔山消积颗粒”和“益肺止咳胶囊”的销售额约为6000万。三是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由64.28万亩增长到109.50万亩,增长70.34%;产值由16.16亿元增加到40.92亿元,增长153.22%,药材种植总面积居全省第三。初步形成了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剑河、锦屏、黎平、丹寨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带,以雷山、黎平、镇远、施秉为中心的天麻产业带,以锦屏、从江、黎平等县为中心的现代化近野生石斛产业带,以榕江为中心的草珊瑚产业带。同时,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等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四是打造独特的苗侗医药文化街。为传承和弘扬苗医药文化,在凯里市风情园建成由民族药集市、名医馆苗侗医药文化博物馆组成苗侗医药文化街,民族药集市有94个固定摊位,200多个活动摊位;名医馆汇聚了52名知名度高、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苗侗优秀医师和苗药侗药师。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州级非遗传承人3名,县(市)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一技之长有3人;苗侗医药博物馆,是黔东南苗侗文化集中展示中心。凯里2016年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授予的“苗侗医药养生之乡-凯里”荣誉称号,被评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荣获“贵州省以苗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发展示范基地”。五是苗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是全省唯一的公立“二级甲等”苗医医院,州中医医院苗医肺病科列入了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州中医医院苗医肛肠科、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风湿病科等苗族医药科列入了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8年新增苗医弩药针疗法、苗医玉杵点穴疗法、苗医针挑疗法等苗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全省医疗服务价格目录。六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为解决了长期以来苗侗民族医药从业人员考核认定无具体标准问题,我州探索开展的苗侗民族医考试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民族医发放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允许其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以及举办民族医诊所,在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稳定就业上均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规范了其行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