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医药是我州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苗侗等民族医药的传承发展在黔东南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技法独特、疗效显著而深受民族民间群众喜爱,对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少数民族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一是中医药民族医药药材资源得天独厚。我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苗侗医药资源,有中药、民族药药用物种资源2800余种,其中植物药2700余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23.6%,约占全省药用植物物种68.8%);目前2003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收载的民族药400余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药材品种中,黔东南州有328种、占总数的90.36%,是全省和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被誉为“天然药库”。民间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我州还专门建立了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目前馆藏苗药侗药标本2000余种;初步建立了“苗族侗族药用物种信息数据库”。
二是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州共有中医类医院17家,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所169家,其中:国家公立中医医院13家,民营中医医院4家。国家公立中医医院中,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三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家、二级甲等民族医院1家。全州中医医院实有床位2896张,全州21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立中医馆,覆盖率100%。组织开展了4批民族医培训及考试考核认定工作,共考核认定867人,发放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允许其在本州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以及举办民族医诊所,解决了长期以来苗侗医药从业人员的执业问题。2019-2022年,贵州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黔东南州合格人员91人。州民族医药研究院制剂室于2016 年通过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获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同时,黔东南州是15个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之一。
三是中药材民族药材种植产销成效显著。2023年全州中药材总种植面积134.9万亩、产量50.1万吨、产值66.4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全省排名第三,产值全省排名第一。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3个(钩藤42万亩、太子参20.17万亩、草珊瑚10万亩),面积均在全省排第一。培育施秉等7个10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目前,建成100亩以上的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含林下种植示范基地)545个,面积34.17万亩。剑河钩藤、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黎平茯苓、雷山乌杆天麻、榕江葛根、黄平白芨、凯里生姜、黄平太子参等9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天麻、茯苓、铁皮石斛、黄精等中药材进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州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定制药园”共计33家,认定种植中药材26种,总种植面积为11.26万亩。
四是中医药民族医药药企发展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州重点健康医药产业园区4个(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产业园、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医药产业园、施秉医药产业园、丹寨医药产业园),健康医药制造企业33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1家,中医药民族药生产加工企业21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别是:红云制药(贵州)有限公司、贵州奥特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同源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京诚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康中济世药业有限公司、贵州苗仁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州参与中药材产业的企业有173家(中医药加工企业13家、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企业160家),参与中药材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627个。年医用药品达50亿元以上。全州有中西成药46个批准文号,13个药用辅料,5个民族药(隔山消积颗粒、龋齿灵含片、咽喉清喉片、痛可舒喷雾剂和枫荷除痹酊),22个从江瑶浴产品和5个丹寨药浴乳获得“健”字号。
五是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全州申报获得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5项,分别是从江县瑶族医药(药浴疗法)、雷山县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麻江县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州民族医药研究院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和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省级项目13项,分别是从江县的瑶族医药和侗医药·痧症疗法,丹寨县的骨腐朽疗法,剑河县的药浴疗法,凯里市的半枫荷熏浴疗法,雷山县的苗族医药 (骨伤蛇伤疗法)和肤裂收敛膏制作技艺 ,黎平县的侗医药·痧症疗法,麻江县的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镇远县的烧烫伤疗法,州民族医药研究院的侗族医药、苗族医药、侗医药·痧症疗法;州级项目3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4人,州级7人,县级100余人;先后编辑出版了《苗族药物集》《侗族医学》、《侗族药物方剂学》《侗族常用药物图鉴》《侗族医药文化及侗族药物》《苗族医药文化及苗族药物》等苗族侗族医药专著;为大力传承和弘扬苗侗医药文化,在凯里市风情园建成苗侗医药文化街,由中草药民族药集市一条街、名医馆一条街和苗侗医药文化博物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