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链初步形成
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繁育基地数量和提高种植技术等举措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初步形成。
一是种植规模快速扩大,产业带初步形成。“十四五”时期,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由109.5万亩增长到134.9万亩,增长率23.19%;鲜品年产量由34.12万吨增长到50.1万吨,增长率46.83%;年总产值由40.92亿元增长到66.4亿元,增长率62.27%。其中,重点品种太子参20.1万亩、钩藤42万亩、天麻9.3万亩、黄精9.6万亩、淫羊藿3.5万亩。目前,基本形成了“三带三区”,分别是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剑河、锦屏、黎平、从江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带,以黎平、剑河为中心的茯苓产业带,以岑巩、黄平、台江等县为核心的黄精产区,以从江、雷山、剑河等县为核心的全国优质淫羊藿产区,以雷山、黎平、镇远等县为核心的全国天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
二是繁育基地数量增加,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全州围绕天麻、太子参、淫羊藿等优势单品开展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发展基地75个,面积2.4万亩,可供应种植面积20.2万亩。重点建成了丹寨县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施秉太子参良种繁育中心、锦屏县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基地、从江县箭叶淫羊藿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等良种繁育中心和凯里市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全面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
三是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品牌影响逐渐提升。在品种培优方面,利用我州特色资源,围绕“优质、高抗、高产”的育种目标,联合选育的“黔太子参1号”“施太1号”“贵参1号”“贵钩1号”“锦斛1号”“贵多花2号”“黔藿1号”等品种,并通过贵州省中药材新品种认定,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品质和质量。在品质提升方面,牵头制定的《太子参种子种根》《太子参种植技术规范》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审成为国家标准。编制的地理标志产品《黎平茯苓种植技术规程》《雷山乌杆天麻林下种植技术规程》等贵州省地方标准、黔东南州地方标准通过发布实施,使药材种植有了标准作为依据,产品品质提升有了保障。同时,全力开展产品认证,积极推进道地药材品牌打造。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黄平太子参、凯里生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